萧现农办〔2016〕2号 《2015年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6-04-01

  一、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回顾
  2015年,我区现代农业工作紧扣“转型升级、新型城市、生态文明”三大主线,围绕“三生融合”、美丽萧山建设总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以提质转型为引领,以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为抓手,以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2015年我区实现农(林)业总产值84.05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农业增加值52.26亿元,同比增长1.5%。成功创建萧山区益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被列入全省四个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
  (一)  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实施“五大农业四化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畜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林特经济发展。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平稳。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个,面积1.88万亩,认定省级旱粮生产示范基地16个,面积2800亩。蔬菜产业总产值20.18亿元,同比增长9.1%。水产产业总产值9.94亿元,同比增长4.9%。畜牧产业以禁限养为契机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区生猪饲养量151.4万头,同比下降35.78%,家禽饲养量437.8万只,同比下降25.79%;羊存栏5万只,奶牛存栏2770头,总产值18.69亿元、同比下降9.4%。花卉苗木产业总体稳定,总产值21.94亿元,同比增长7.2%。林特茶果,总产值3.59亿元,同比增长28.8%。二是平台作用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大厦商务平台自2014年7月建成交付起,到去年底已入驻企业40余家,使用面积约55000平方米;新农都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省农业博览会,农产品流通和信息集聚作用更趋显现;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新颖的农科示范园“绿科秀”和线上涉农产业社区“绿科邦”正式运行,目前入驻商家100余家,集聚大量新型生产资料应用示范、多样作物品种种植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和服务于生产者、商家和消费者。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土地流转推进力度,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加强对到期流转合同续签和二次流转工作的指导,探索农民以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组建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实物计价、现金结算”和“保底租金加二次分红”的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力度,通过区、镇街、村三级联动,充分发挥镇街、村的调解作用,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四是推进农业基础建设。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加快推进江塘提升工程和标准河道建设,以水利重点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区域内防洪、排涝、抗旱的水利综合体系。继续推进土地提升工程建设,去年完成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200亩,渠道改造20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9万亩。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居全国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第12位,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率为87.42%。不断提升和完善农机化水平,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注重农业经营主体培育。2015年新被认定命名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累计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23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市级146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累计达到8家。全区拥有区星级以上合作社9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省示范社13家、市级规范化26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7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累计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积极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连续十年获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先进县称号。积极推进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列入上市培育计划的农业企业共5家;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37家,其中突破10亿元的企业有4家。二是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2015年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5.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75%;推广综合防治、绿色防控技术15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泛应用。建成的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全省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的示范样板。三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民宿。成功打造了河上下门村海鸟天地这一市级民宿示范点,以戴村镇尖山下村、河上镇东山村为代表的民宿发展先行村发展势头良好,村干部和农户积极性比较高,有望形成民宿产业带。规范管理休闲观光农业,全区26家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7家纳入市政府定点采购供应商,13家纳入区会议、培训定点采购范围。2015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接待游客2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5%;实现营业收入3.59亿元,完成市下达考核任务的102.57%。四是启动林道建设。编制完成《萧山区骨干林道建设规划》(2015—2020年), 150公里的骨干林道、40公里的支路,将大大改变南片山区的生产现状,为林农在林业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为森林休闲养生和民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一是搭建农业电商发展平台。去年7月位于农业发展大厦的萧山农业电商孵化园正式开园,面积1300多平方米,已入驻企业近30家。农业电商孵化园的建立让一批有意愿做电商而不知如何做的农业企业及农业经营主体,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促进“电商换市”。积极开展阿里巴巴萧山特产馆B2B建设,支持企业和协会打造水果、蔬菜等网络(微信)平台。如大蔬网、吃果果、麦田生活圈等,通过电商途径拓宽我区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农民致富。二是成立农业网商协会。去年年底农业局牵头组建成立了农业网商协会,探索以“孵化园+协会+公司”的运作模式,由协会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抱团,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三是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村和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点。2015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村2个,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点90个,有力促进电子商务向农村的延伸。
  (四)加大服务农业力度
  一是重抓农业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延伸产业,既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人才和新理念,是创新农业发展的新思路,2015年通过主动对接,成功引进了上海田野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来萧投资,新注册杭田农副产品配送(杭州) 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800万元,2015年10月运营以来业绩良好,预计2016年配送额可突破4000万元。去年底又引进了承嘉集团有限公司入驻农业发展大厦,注册成立杭州萧山农商基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目前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险额、降低费率,增加财政对保费补贴,建立了生猪保险和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2015年全区13个险种简单赔付率达到76%以上,有效保障了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三是开展农业会展活动。全年共组织128家次企业参加9场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为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平台。四是缓解涉农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全区3家涉农担保公司、1家农业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2015年担保总额达5.78亿元,累计达59.2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突破3.2亿元。积极推进涉农基金公司发展。有效发挥这些平台在涉农企业融资和担保过程中的作用,缓解涉农企业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五)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积极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快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广应用41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已建成23个区级农产品标准模式图示范基地。目前,全区有效使用省级无公害基地证书单位127家、面积9.9万亩,有33家单位完成二维码追溯建设。已拥有适时有效的省级农业标准规范5项、市级13项、区级72项,内容覆盖产前的种子种苗、产中的种养殖技术、产后的加工保鲜等环节,初步形成了我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框架。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15个、市级8个、区级77个。二是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加大“萧山萝卜干”、“萧山白对虾”、“萧山甲鱼”三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推进“萧山花木”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不断拓展区域公共品牌的应用面。全区拥有国家驰名商标8件;省名牌19只、省著名商标20件;市名牌24只、市著名商标32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49只。三是强化监督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进一步构筑了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开展肉品和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百日会战”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有效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年开展快速定性检测1万批次,定量检测831批次,合格率都在98%以上。
  (六)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一是提升农企科技创新实力。充分发挥杭州汇林农业我区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浙江省杭州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设施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利用已有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施在农作制度创新、产业技术推广与研究等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6个,加快了现代农业智能化发展,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如浙江阳田农业把引进的技术本土化,去年在区内建立示范推广点6个。全区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项,有2项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其中“一品红、蝴蝶兰节能促控栽培模式的创建与推广”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5个,技术指导员83人,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培育,形成了“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2项,主导品种161个。全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2.6万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1800余人次。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积极建设面向区内的现代种业基地,确保主要农作物用种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
  二、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思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是总目标。2016年是农业“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将围绕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G20峰会圆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我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区要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1.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点80个以上,培育民宿示范点(村)2个以上,农民素质培训1.8万人次,争取创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培育“一区一镇”。深入实施“五大农业五化发展”战略(总部农业、强队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农业,农业生态化、产业化、信息化、组织化、多功能化),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小康型品质生活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型农业。着力培育“一区一镇”,即农业产业集聚区(围垦水产、南片蔬菜、南部山区林特与休闲观光)和特色农业强镇(循环农业示范镇、大学生农业创业示范镇、农村电商示范镇),积极挖掘镇街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产业集聚、产品优质、功能多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强龙头,进一步推进萧山萝卜干集团化运行工作。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抓手,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新农都农产品物流和信息平台、传化科技平台、农业发展大厦商务平台等作用。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进农业服务市场化和土地流转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农业企业上市培育上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深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使我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向更高阶段迈进。
  (三)发展高效生态种养业。实施生态循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引导设施农业向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广温室智能化控制技术、节水灌溉与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推广应用小型育苗、种植、植保机械以及农产品分级、冷藏保鲜等先进设施设备;提高养殖水质净化处理、自动化测控能力,努力提升设施农业档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路渠沟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节水灌溉系统建设和肥水输送系统建设。加大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确保“三品”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可耕地面积51%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发展信息化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互联网,加大智能大棚、光温水控制系统、远程监控、作物数字化设计等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力争创建物联网应用示范点5个。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电商孵化园、阿里巴巴聚合页平台及网商协会的作用,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线上线下结合,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利用好本地已有的一批独立成熟的电商平台,如全球花木网、绿科邦、大蔬网等,推动我区的农产品销售。搭建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大力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及开展“每日一助”服务活动等,利用好萧山农业微博、萧山农业微助手等新媒体平台,发挥其农业资讯传播、买卖信息交流、农业节展预告、农业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推广等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专家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诊断交流、空中课堂等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提升发展农业园区。结合我区农业产业特点,提升发展江东、益农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园、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功能拓展建设,开展美丽田园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公园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意农业,加大农业深度开发,培育农业文化产业,促进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发展。二是发展农村现代民宿。通过盘活农民空闲房屋和村级存量资产,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旅游南进。结合民宿示范村点创建,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新增省、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点)2个。全力推进40公里林道建设。三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发展农产品专卖店、社区直销店、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加快农产品的流通。提高各类农事节庆和农业会展档次,带动农民增收。